为什么西昌不叫凉山呢?

西昌 更新于:2025-01-25 23:23
  • 勇往直前89139906

    西昌和凉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它是凉山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昌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的地理特征,因为其位于邛崃山脉的西段,昌宁河(今名安宁河)的北岸,所以得名“西昌”。
    而“凉山”则是指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名称来源于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凉山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凉爽,因此得名“凉山”。
    简单来说,西昌是凉山州下辖的一个市,而凉山是指整个自治州。两者虽然紧密相关,但指的是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西昌不叫凉山,是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不同的行政实体。

    举报
  • 用户9808647273373


    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凉山远古时是一片森林,因此说凉山很多地名都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有个地方叫灯厂,却与灯无关,也不是厂子。它的原名是墩场,墩是木墩,四川方言叫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即木墩。

    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多运到这里来集中,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墩场之名缘此。

    昭觉的四开,是彝语地名,是彝族以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而得名。这些都说明古时凉山遍山都是森林,以此得名“斯普古火”。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还是用的“凉山”这个词,这就是凉山得名由来。

     

    至于“彝”字也有来历,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族称为“夷族”,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夷”字从字形字义上,是“一”、“人”、“弓”三字组成,反映彝族人民古时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但夷字却带贬鄙之意,是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东夷、南夷、西南夷等。

    清时称外国人也称作外夷,西夷,要是向西方学习了,就是师夷之长。

    195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彝族代表团的时候,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彝”字有丝有米,即有吃有穿,是富裕的生活。对此,代表团的成员都举双手赞同。

    于是,中共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通知中并说,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自此,夷族就正式改称为彝族,这是党的民族友爱、民族平等政策的有力体现。

      1955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里,自治区是指省一级,自治州是指专区一级,因此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举报
  • 用户2819763878349田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