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 |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深入喜德县开展

西昌 更新于:2025-07-12 14:14
  • 王自在喜鹊9Q


    凉山新青年
    有态度 有温度 有你有我




    村规民约塑乡魂,乡村振兴赋动能




    喜德县且拖乡且拖村,彝语意为“台地”,曾是大山深处一个普通的彝族村寨,如今正焕发出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新气象。“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清”,76日至8日,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19名师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卓然,分团委副书记马文琼,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车孟霞带领下,深入且拖村,围绕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展开深入调研。队员们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切身感受到村规民约带来的深刻变化,解锁这份“蜕变”背后的密码——村规民约如何从“纸上条文”变为“治村良方”。

    1

    一块门牌见精神:家风家训“挂”出文明新面貌

    在且托村村民门前,“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家训牌格外醒目。像这些制作精良的家风家训展示牌,在全村已经是随处可见,镌刻着诸如“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自力更生”等既有古训传承,亦有时代发声。言语质朴却字字饱含深意和深切希望。


    “这块牌子不仅是家里的‘门面’,更是提醒我们言行举止的‘规矩’。”村民们指着自家门上的“家和万事兴”标语自豪地说,“村里评上了‘洁美家庭’,还给发了这块红牌子,挂在门口,心里亮堂,脸上也有光。”他们口中的“红牌子”,正是喜德县颁发的“洁美家庭”荣誉标识。在且拖村,像获得这份荣誉的家庭不在少数,鲜艳的红色牌子成为家家户户争创文明、爱护环境的无声宣言。这些“家风家训”标语板和“洁美家庭”荣誉牌,正是且拖村将村规民约落到实处的生动缩影。村支书向志愿服务队介绍,村规民约的制定充分征求了村民意见,内容涵盖环境卫生、移风易俗、邻里互助、遵纪守法等多个方面。其中,对房前屋后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家禽规范圈养等都有明确要求和奖惩措施。“洁美家庭”的评选,更是将村规民约的软约束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荣誉激励。

    2

    一份民约聚合力:规约“约”出治理新篇

    “阿依莫(姑娘),你家的‘洁美家庭’牌子又擦得亮堂堂咯!”清晨的且拖村,村民海来各各笑着跟邻居打招呼。她家门前,“饮水思源源源不断,自力更生生生不息”的家训牌与红色“洁美家庭”荣誉牌并排悬挂,格外醒目。

    如今,户户门口都有这样的“双牌”。

    “这不是普通的牌子,是‘面子’更是‘尺子’。”村支书罗正解释,制定村规民约时,村委会逐户征求意见,将彝族“邻里互助”“敬畏自然”的传统习俗,与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家禽圈养等现代要求结合,形成20条“接地气”的条款。比如“房前屋后无杂草,垃圾入桶不落地”,违反者需参与村级公益劳动;连续3个月达标的家庭,可参评“洁美家庭”,由县妇联颁奖牌。

    “过去村民为争地界能闹上几个月,现在有了民约,矛盾不出村就解决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村规民约的建设必要性。行走在且拖村的乡间小道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共建洁美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村民。更可贵的是,这些标语不仅挂在墙上,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行动。

    “以前村里卫生死角多,杂物乱堆。现在不一样了,村规里写得清清楚楚,大家互相监督,自觉性高了,村子干干净净,住着也舒服。”56岁的阿婶吉克阿支边扫院坝边说,她家因连续半年保持整洁,今年首次评上“洁美家庭”,孙子逢人就炫耀“我家有红牌子”。志愿服务队员们观察到,村内道路整洁,沟渠通畅,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运,家畜普遍实行圈养,整个村庄显得井然有序,美观宜居。这种由村规民约内化而生的自觉维护,是且拖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的关键。

    3

    从个体自觉到乡村善治

    整洁的环境是表象,深层次的变化是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和文明新风的培育。且拖乡干部布无木切向调研团队介绍,且托村的做法是且拖乡探索乡村有效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将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并辅以“洁美家庭”等荣誉评选的激励引导,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过去为争半分地,两家人能结仇三年;现在按民约‘地界纠纷先找理事会,不服再找村委会’,上周的事三天就解决了。”村民的惹约布说起变化,竖起大拇指。

    在且托村,村规民约不仅是“约束条”,更是“粘合剂”。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入民约,今年已劝阻3起大操大办的宴席,节省开支近10万元。

    “不是靠干部催,是大家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定的规矩’。”乡干部说,这种“自我管理”让治理效率提升60%,去年全村矛盾调解成功率达100%。


    这种治理模式,正契合且拖乡“感恩奋进·且拖不拖”的精神和打造“幸福喜德·生态且拖”、喜德县城“后花园”的发展定位。乡干部详细介绍了依托“一核·一带·一片”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带两园三区”产业格局的规划蓝图:高山露天有机蔬菜产业带、乡村旅游示范带渐成规模;生态茶叶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效益初显;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区、二半山果椒示范区、生态林示范区稳步推进。下一步,乡里将重点优化干部结构、提升产业效益、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正是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后花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4

    一场实践悟真知:青春“研”出振兴启示

    调研期间,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师生们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促膝长谈,细致了解村规民约制定、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成效以及村民的真实感受和意见建议。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认真记录、梳理分析,希望能为且拖村乃至且拖乡的乡村治理、未来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崭新的沥青路,串联起一个个农家小院,勾勒出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这就是且托村,眼下呈现的新景象。乡村振兴方针引领,通过重点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微田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次深入基层,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村规民约在凝聚共识、规范行为、美化环境、提升治理方面的巨大能量。且拖村将传统家训与现代化治理相结合的做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推广价值。”带队老师马文琼在总结时表示,“这次调研也是一次宝贵的实践课,让大家思考如何高效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将充满人文关怀社区营造理念融入到未来的乡村规划设计中。”




    随着成昆铁路贯穿而过,未来金西高速公路的建成,且拖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村规民约涵养的好风气、营造的好面貌,正为这个努力奔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彝乡村庄,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铺就通向“幸福喜德·生态且拖”美好未来的坚实路基。



    来源 |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

    本期编辑 | 番茄

    一审一校 | 赖小小

    二审二校 | 沈莉

    三审三校 | 马吉石子

    微博 | @凉山共青团

    抖音号:991347269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